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笔趣阁

笔趣阁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中国古代名人传 > 第318章 张华

第318章 张华(1 / 2)

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,西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。

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,却未能延续长久的治世,短暂统一后便陷入“八王之乱”“永嘉之乱”的动荡漩涡,朝堂浮华奢靡,士风放诞任达,多数文人或沉溺于玄学清谈,或依附于权贵集团,鲜少有人能兼具才学、胆识与担当。

而张华,便是这乱世中的一抹亮色——他是西晋文坛的领袖,是贯通经史子集的“通才之冠”,是辅佐君主、安定社稷的重臣,更是在黑暗时代里竭力守护文化火种的守护者。

他的一生,如同一部浓缩的西晋简史,既有身居高位的荣光,也有卷入乱世的悲怆,更留下了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。

张华(232年-300年),字茂先,范阳方城(今河北固安)人。

他的早年生活,与西晋初年许多世家子弟的优渥境遇截然不同,而是充满了困顿与艰辛。

张华出身寒微,自幼丧父,由母亲卢氏独自抚养长大。

孤儿寡母的生活虽清贫,却未能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——卢氏虽是女子,却深知“耕读传家”的道理,始终勉励张华勤学苦读,而张华也自幼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与毅力,常常“昼则躬耕,夜则诵书”,将田间劳作的间隙、深夜的孤灯之下,都变成了汲取知识的课堂。

彼时的三国末期,社会动荡尚未完全平息,范阳一带更是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之地,战乱频仍,典籍散落。

张华却从不因环境艰苦而懈怠,他四处寻访藏书之家,哪怕是残缺的竹简、破损的绢帛,都视若珍宝,一一抄录研读。

他的涉猎范围极广,上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、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的儒家经典,下至天文历法、地理方志、兵法谋略、草木虫鱼,甚至是民间传说、方术杂记,无不悉心钻研。

这种“博通众学”的积累,不仅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与政治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,更让他在青年时期便凭借才名脱颖而出。

张华的才名,最初是通过一篇《鹪鹩赋》传开的。

当时,他尚未入仕,只是当地一个默默无闻的寒门子弟,却因这篇赋作,得到了时任曹魏太常卿的卢钦(张华的同乡,也是当时着名的学者)的赏识。

《鹪鹩赋》以鹪鹩这种体型微小、性情温顺的小鸟为喻,借鹪鹩“巢林不过一枝,饮河不过满腹”的特性,抒发了自己“不慕荣华、安贫乐道”的人生态度,同时也暗讽了当时社会上追名逐利、骄奢淫逸的风气。

赋文辞藻清丽,立意深远,既兼具汉赋的铺陈排比之美,又融入了建安文学的刚健之气,一经传出,便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传。

后来,西晋开国功臣、太傅钟会见到《鹪鹩赋》,更是惊叹不已,称赞张华“有王佐之才”——要知道,钟会彼时身居高位,眼光极高,能得到他如此评价,足以见得张华的才学早已超越同辈。

在卢钦、钟会等人的举荐下,张华终于得以步入仕途,从最初的佐着作郎(负责编撰国史的官职)做起,一步步凭借自己的才学与能力,在西晋朝堂中站稳了脚跟,开启了他“文治武功”兼具的一生。

西晋初年,文坛虽有“太康文学”的繁荣景象,出现了陆机、潘岳、左思等着名文人,但整体风气却逐渐走向浮华——许多文人沉迷于辞藻的雕琢,追求“俪采百字之偶,争价一句之奇”,作品内容空洞,缺乏深度与力度。

而张华,既是太康文学的重要参与者,更是扭转这种浮华风气的关键人物。

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与文学理念,成为西晋文坛公认的领袖,被时人誉为“文章之首”。

张华的文学成就,首先体现在他的赋作与诗歌上。

除了早年成名的《鹪鹩赋》,他还创作了《永怀赋》《归田赋》等名篇。

其中,《永怀赋》是张华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赋作,赋中通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,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慨,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与对乱世的忧虑。

赋文情感真挚,语言质朴自然,没有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,却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,与当时文坛的浮华之风形成鲜明对比,被后世誉为“西晋抒情赋的典范”。

在诗歌创作上,张华的诗风兼具“清丽”与“厚重”。

他的《情诗》五首,是西晋五言诗的代表作之一,诗中以“明月”“清风”“流泉”等自然景物为载体,抒发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,语言委婉含蓄,意境优美,如“清风动帷帘,晨月照阶除。

彷徨不能寐,揽衣起踯躅”一句,将思念之人的辗转难眠刻画得淋漓尽致,至今仍被广为传诵。

此外,张华的诗歌还常常融入对社会现实的思考,如《壮士篇》中“乘我大宛马,抚我繁弱弓。

长剑横九野,高冠拂玄穹”的诗句,既展现了壮士的豪情壮志,也暗含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,充满了刚健之气,打破了当时诗歌多写闺情、玄理的局限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而张华在文学史上最深远的影响,莫过于他编撰的《博物志》。

这部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的笔记小说集,也是张华“博通众学”的集中体现。

张华一生致力于搜集天下奇闻异事、山川地理、草木虫鱼、天文历法、医药方术等知识,历经数十年的积累与编撰,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之作。

《博物志》全书共十卷,内容包罗万象:上卷记载天文、地理,如“天有九野,地有九州”“昆仑山有醴泉、瑶池”等,虽夹杂部分神话传说,却也保留了大量先秦至西晋时期的地理方志资料;

中卷记载草木、鸟兽、虫鱼,详细描述了各种动植物的形态、习性与用途,如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”“孔雀见文章则舞”等,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;

下卷记载人物轶事、民间传说、医药方术,如“秦始皇求仙药”“东方朔偷桃”等故事,不仅生动有趣,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。

《博物志》的价值,不仅在于它“博采众长、包罗万象”的内容,更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体例。

在此之前,中国的典籍多以儒家经典、史书、诸子散文为主,而《博物志》则打破了这种界限,将科学知识、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融为一体,既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,又为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后世的《搜神记》《酉阳杂俎》等着名笔记小说,都深受《博物志》的影响。

即便到了今天,《博物志》依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、地理、生物、文学的重要典籍,张华也因此被后世誉为“中国古代的‘百科全书式’学者”。

张华不仅是文坛领袖,更是西晋朝堂中难得的“社稷之臣”。

他历经晋武帝、晋惠帝两朝,从佐着作郎一步步升至司空(三公之一,位列百官之上),始终以“辅佐君主、安定社稷”为己任,在西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,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热门推荐